EP28 有粿的阿媽像是寶!他們探訪全國阿媽 拼湊失落的米食地圖
Update: 2025-10-21
Description
本集豐食光為大家訪問到主持人林敬富的好朋友:《雙口呂》創辦人黃騰威與周佩儀分享了他們的創業歷程與理念。
故事始於2014年的歐洲自助旅行,旅途中自己料理的經驗啟發了周佩儀對烹飪的興趣。回到台灣後,她跟著呂姓的阿媽學習製作傳統米食「粿」,這也成為品牌名稱「雙口呂」的由來,以此紀念阿媽。
2016年,他們在緬甸蜜月時受到當地料理教室的啟發,決定在台灣創辦結合傳統建築與米食文化的教室。經過半年的尋覓,他們在桃園大溪找到一間三合院,並於2019年11月正式開課。課程跟隨台灣的歲時節慶,教授各式米食,並強調使用在地有機食材。
初期僅專注於教學,直到2021年疫情三級警戒,才順勢推出產品販售,並研發出多種創新口味。他們也分享了向不同地方的阿嬤學習的經驗,並反思傳統米食在現代社會的價值。他們認為,透過親手製作,人們才能真正理解傳統食物的價值,並重新建立與土地、節慶和家庭的連結。最終,他們也提及即將出版的書籍,希望能將這些與阿嬤們學習的寶貴經驗與更多人分享。
時間序與重點
- 08:23 –13:33 :課程設計與首個產品「菜包粿」 **2019年11月,他們開設了第一堂課「菜包粿」。 初期定位為純料理教室,課程依台灣歲時節慶設計,教授如年糕、草仔粿、粽子等米食。 佩儀也詳細介紹了各地「菜包粿」的文化差異。
- 18:55 –23:40 :做「粿」的禁忌與阿嬤的智慧 **主持人分享小時候因在阿嬤做發粿時大叫而被責罵的經驗。 黃騰威解釋,這類禁忌背後其實與早期燒柴火灶、火侯控制不易有關,任何分心都可能導致失敗。
- 45:52 –50:38 :產品「稻子島」的海外迴響 **他們介紹一款包含三種台灣米的產品「稻子島」,雖然在台灣銷量普通,但在美國市場卻反應很好。 有台裔家庭購買後,透過一起料理,連結了家族在台灣的歷史記憶,讓他們深受感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mments
In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