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豐食光寫給台灣母親最美味的情書 《媽媽吃魚頭》作者陳玉箴:那一代從小姐變大廚的女性
寫給台灣母親最美味的情書 《媽媽吃魚頭》作者陳玉箴:那一代從小姐變大廚的女性

寫給台灣母親最美味的情書 《媽媽吃魚頭》作者陳玉箴:那一代從小姐變大廚的女性

Update: 2025-11-06
Share

Description


臺灣飲食文化研究的學者、台灣語文學系的副教授陳玉箴,其著作有《大碗大匙呷飽未?》、《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等,過往著作充滿研究與學術性格,今年她以深情筆觸寫下新書《媽媽吃魚頭》,記錄她與已故母親在餐桌上的深厚情感與回憶。



主持人曾郡秋與林敬富與陳玉箴教授共同探討了書中的多個亮點,從媽媽的烹飪故事,到台灣家庭的餐桌文化。她坦言寫作過程充滿情感流動,動機源於對母親數十年料理生涯的紀念與反思。母親從婚前「小姐」到婚後「大廚」的轉變,體現了那個時代台灣女性肩負的家庭與社會責任,促使她決心寫下一代女性的故事。



童年時期,陳玉箴因母親「規定」從小在廚房見習,反而因此獲得與母親親密互動、聊天以及「當第一個吃到的人」的福利,奠定了她對飲食文化的興趣,並開啓了她的研究之路。



訪談中也探討了台灣飲食文化的變遷,例如傳統醃漬菜在過去是因冷藏技術不普及的「習時」概念,家戶多會製作,而客家飲食中比例較高。書中提及的青蒜烏魚炒山菇等兒時美味,如今因食材和料理方式的改變,味道已不復見。同時,飲食習慣也隨時代變遷,例如市場中鮭魚取代本土魚類,反映了現代家庭對便利性的需求。陳教授的母親為從小姐變大廚,曾大量參考傅培梅李梅仙阿發師等人的食譜,展現了當時女性學習廚藝的途徑。



書名「媽媽吃魚頭」則來自於媽媽的幽默自嘲,意指母親總是將較差或剩餘的食物留給自己,體現了那一代台灣母親無私奉獻的愛。陳教授希望透過家庭餐桌,探討台灣社會變遷下的女性故事與飲食文化脈絡。



時間軸與重點整理



1. 00:0005:14 :家庭飲食的文化根基

陳玉箴教授談到自己母親的影響,並分享書中回憶,如何從小學會台灣家庭的飲食傳承。她指出,對飲食文化的熱愛源自於對媽媽菜餚的深厚情感,並揭示了自己母親如何在家庭中肩負傳承食譜的責任。



2. 05:1410:00 :從家庭到學術的飲食研究旅程

以書中故事為引,教授談到其成為飲食文化研究者的動機,並回顧母親如何從一位傳統女性轉變為家中的大廚,這種轉變對她的人生和寫作有著深刻的影響。



3. 10:0020:00 :台灣傳統飲食的變遷與家庭菜單

主持人與教授討論了家常菜和宴席菜之間的差異,並分享了教授母親在傳統年節食譜上的特殊貢獻。此段話題也深入探討了家庭成員如何共同參與製作和分享每一道年菜,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化象徵。



4. 20:0030:00 :食譜與家庭傳承

陳玉箴教授講述了母親如何依賴食譜進行烹飪,並介紹了自己對家族食譜的珍藏與重新詮釋。她強調,台灣的傳統菜肴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從家常到宴席,每一口都蘊含著文化的延續。



5. 30:0040:00 :情感的連結與家庭影響

在最後的部分,教授與主持人討論了食物對家庭成員情感的影響,並分享了自己母親用幽默自嘲的方式來面對烹飪和家庭角色的壓力。節目結尾,主持人呼籲觀眾購買《媽媽吃魚頭》這本書,感受陳玉箴教授對母親與飲食文化的深情告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mments 
loading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寫給台灣母親最美味的情書 《媽媽吃魚頭》作者陳玉箴:那一代從小姐變大廚的女性

寫給台灣母親最美味的情書 《媽媽吃魚頭》作者陳玉箴:那一代從小姐變大廚的女性

豐辦桌Taiwan Roadside Banqu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