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第三部分 认知风格
Description
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 人格
第三部分认知风格
(一)认知风格的含义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偏爱方式;
2. 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
3. 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有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
(二)认知风格的分类
认知加工方式有多种,主要有:
1.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威特金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
(1)场独立性是指人在信息进行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
认知风格认知成系才平。
(2)场依存性是指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用隐蔽图形或镶嵌图形测验可以有效地测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
2. 冲动性-沉思性
卡根等人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冲动性与沉思性,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
(1)冲动性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就开始解答问题。他们使用的信息加工策略多为整体性策略。当学习任务要求作整体性解释时,成绩较好。
(2)沉思性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比较快。这种人在加工信息时多采用细节性策略,在需要对细节进行分析时,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好。
卡根等设计了匹配熟悉图形测验来鉴别这种认知类型。
3. 同时性-继时性
达斯等人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同时性与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他们认为,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的加工风格,而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的加工风格
(1)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言语操作和记忆都属于继时性加工。一般来说,女性擅长继时性加工,这可能是女孩的记忆和语言能力比男孩好的原因之一。
(2)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许多数学操作、空间问题的操作都要依赖于这种同时性的加工方式。这也可能是男孩在数学能力与空间能力方面优于女孩子的原因之一。同时性和继时性是认知风格的差异,而不是加工水平的差异。但是,当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互相匹配时,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就能显示出来。
(三)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 生物遗传因素
根据现有的研究,遗传对人格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2. 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的固有民族性格。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3. 家庭环境因素
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
(1)采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2)采用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
(3)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4. 早期童年经验
童年经验影响人格发展,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5. 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研究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减少。另外,在不同的教师管理风格下,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6. 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作用。
7. 自我调控因素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它能够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