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普通心理学|每天6分钟学点心理学第十章:第三部分 情绪理论
第十章:第三部分 情绪理论

第十章:第三部分 情绪理论

Update: 2022-01-03
Share

Description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

第三部分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 詹姆斯-兰格理论(外周情绪理论)

(1)理论观点: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他们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都强调情绪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即情绪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2)贡献:詹姆斯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自主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局限:片面强调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2. 坎农-巴德学说(丘脑情绪理论)

(1)理论观点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坎农进一步描述了这一神经系统活动的过程,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

(2)贡献:该理论看到了中枢系统和脑的作用。

(3)局限:忽略了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阿诺德认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增多,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最重要的条件。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传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境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和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外界刺激在大脑皮层中被评估,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2.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即情绪唤醒模型。这个情绪唤醒模型包括三个亚系统,其核心部分是认知。

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第二个亚系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期望;

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境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

3.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要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才能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1)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2)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等。

(3)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价,甚至初评价,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以伊扎德为代表。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 情绪是分化的:存在着具有不同体验的独立情绪,这些独立的情绪都具有动机特征。

2. 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3. 情绪系统的功能: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

(四)情绪调节的含义

1. 情绪调节

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一定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具体情绪的调节:包括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2)唤醒水平的调节:包括高唤醒水平和低唤醒水平的调节;

(3)情绪成分的调节:不仅包括调节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调节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

2. 情绪调节的特征

(1)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情绪调节的恒定性是指维持适度的情绪体验和表情。

(2)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情绪调节可能有多种有效的调节反馈环路,它们按等级组织起来,下级环路镶嵌在上级环路中。上级环路倾向于与长期的、抽象的目标相连;下级环路与具体的行为机制有关。如果低级机制取代高级机制,就可能出现调节的失败。

3.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情绪调节既有个体差异,又受到文化规范的影响。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
Comments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第十章:第三部分 情绪理论

第十章:第三部分 情绪理论

We and our partners use cookies to personalize your experience, to show you ads based on your interests, and for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s purposes. By using our website and our services,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 as described in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