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

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

Update: 2022-01-06
Share

Description

普通心理学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

(一)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 染色体、DNA、基因

遗传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遗传因素是指与遗传基因联系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染色体内的遗传物质来实现。染色体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的,DNA分子中含有4种碱基,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差异。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遗传特征通过基因代代相传。

2. 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在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研究个体差异,探讨基因对个体行为发展的影响,以及遗传和环境对行为所起的作用。行为遗传学家结合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发现早期就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和被共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在一般的认知能力方面的相似性几乎是一样的,表明了遗传因素对一般认知能力有很大影响。

3. 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除了遗传,环境因素在个体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影响了遗传特性起作用的方式、程度和途径,而遗传特性影响着环境中某些因素起作用以及起作用的方式和程度。因此,个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1. 纵向研究学

在一段时间内(几个月或几年)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叫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关注的是某些具体心理特质的变化,如语言、智力或感知能力。

纵向研究可以使研究者了解研究变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发展,但是其花费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费和研究者的极大投入;其次,在长时间的研究中,被试会逐渐流失,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和意义。

2.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每一个年龄组叫做一个“群体”。横断研究避免了纵向法时间过长、耗资过多、被试容易流失的缺点。但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各个群体受到环境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

3.群体-连续研究(聚合交叉设计)

群体-连续研究克服了纵向和横断研究的缺陷,其研究方式是: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个群体进行纵向追踪研究。

(三)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 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婴儿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在这一阶段中婴儿发展起若干重要概念,其中之一就是“客体永存性”概念。

2.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是儿童开始学习并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在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局限性特点是思维的片面性和我向思维。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大约在5~7岁之间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是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地思考活动。该阶段的儿童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此时,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增进自己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4.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这时青少年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知道事物的发生有多种可能性,从而使其思维空间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四)依恋

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做依恋。依恋行为的发展始于婴儿期,表现为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依恋是孩子与母亲(或其他看护者)在互动中建立的一种亲密关系,由于儿童和母亲之间不同的互动方式,依恋的关系也是不同的。安斯沃思的“陌生情境”研究表明,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主要分为安全型、逃避型和矛盾型。

1.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会哭、会焦虑,当母亲回来时很高兴;母亲在场时,他们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在世界的基点,在玩耍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他们通常比较合作、很少生气,对陌生人较友善。

2. 逃避型依恋

逃避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在母亲返回时,他们不太高兴并设法逃避母亲,这些孩子在有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愤怒的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3.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开始焦虑,他们紧张地关注母亲的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尽心地玩游戏;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而当母亲回来后,他们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父母;另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这样的孩子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友好。

依恋的形成是有关键期的。生命的第一年,尤其是6个月到1岁间,对形成依恋关系最重要。

(五)道德发展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两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道德他律时期和道德自律时期,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基本符合。

(1)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其道德判断是僵硬的、简化的。他们通常只从行为结果作出道德判断,很少考虑动机。行为要么全对要么全错,难以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相信规则是由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制定得不能改变,对权威的尊敬导致儿童服从规则,并认为违反规则就应受到严厉惩罚。

(2)进入自律阶段后,儿童开始能设想他人的立场,以行为的动机而非结果来进行道德判断;道德判断开始多样化;儿童开始重视同伴和自己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认识到规则是人定的,可以修改。

特别提醒:

一些《发展心理学》教材认为,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下述两个阶段之前还有一个“前道德阶段”,在前道德阶段,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的了解,他们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推理存在三个层次的发展时期,即前习俗道德时期、习俗道德时期和后习俗道德时期,每一时期又分成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

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